那么,就还是先从吴哥说起。
因为XW非常认真地做了功课,所以我便偷懒事先没有做功课,这和一个人出门旅行毕竟是不同的。有好,也有坏。好的是很多事情不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坏的是,人多就有不同想法,自然也会有争论的时候。所以脑中空空的出门,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引发争论,反正我啥都不知道,啥也不在乎。
但是后来发现,这么做也有最大的坏处。对于吴哥的历史、文化、背景若是一无所知,再碰上一个英语口音变异到以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来说是有听不懂的导游,那么,在吴哥的游历,就会像是一头雾水──啊,若是考量到暹粒的气候和环境,雾水是没有的,灰烟更为贴切。
之前看过一些游记,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某寺庙某传说某典故某国王某神佛某宗教某某某……发音或者拼写听得看得人烦躁。没有看照片,是怕那先入为主的标准像,影响了我去观赏的印象。回来之后再看这些游记,的确如此。
所以我不想写这样的游记。毕竟典故之间互有出入,不同的导游给你的可能是不同版本,口耳相传的故事,导游师徒之间的薪火传递,有多少真实多少揣测多少失真多少确凿,恐怕是再也说不清了。就连吴哥究竟是国王为了成佛而建的皇陵抑或只是为了敬神而建的神庙又或者有着纠葛曲折的变故,也没有人敢下断言。
一方面,石造的建筑是敬神的,另一方面,朝西的建筑多用于墓葬,总之,有着太多文化传统上的规律,但是世间不循规律者大有其在,谁真的能去还原一个消失断代的文化的真实呢?所以这方面,我也就是一说,大家听听即可,我不想精确到每个地方派什么用处(除了那些有故事可嗑叨的),由哪个国王所建(基本上,由哪个国王下令建设,就注定了该庙的建筑风格和所敬宗教,这个后文再细说,因为也蛮有意思,根据官方说法,吴哥窟是由Suryavarman II为敬奉毗湿奴所建),中英文名对照诸如此类(虽然从前我是乐此不疲),换言之,类似剧透和做表格的游记,和大家差不多的记载,实在也是没有必要的。
一方面,石造的建筑是敬神的,另一方面,朝西的建筑多用于墓葬,总之,有着太多文化传统上的规律,但是世间不循规律者大有其在,谁真的能去还原一个消失断代的文化的真实呢?所以这方面,我也就是一说,大家听听即可,我不想精确到每个地方派什么用处(除了那些有故事可嗑叨的),由哪个国王所建(基本上,由哪个国王下令建设,就注定了该庙的建筑风格和所敬宗教,这个后文再细说,因为也蛮有意思,根据官方说法,吴哥窟是由Suryavarman II为敬奉毗湿奴所建),中英文名对照诸如此类(虽然从前我是乐此不疲),换言之,类似剧透和做表格的游记,和大家差不多的记载,实在也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功课要做,但不用事无巨细非要考虑周详。毕竟,再怎么周全的计划,也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产生诸多变数。但变数和意外,当然是一场旅行不可或缺的因素。
按照XW的行程,经过第一天(其实只有半天)在吉隆坡的调整,第二天飞抵暹粒之后,下午的安排就全部排给了Angkor Wat──吴哥寺,又名小吴哥,即吴哥窟。
说实话,有点失望。不是因为吴哥本身,更多是因为太多的旅游团。我心目中吴哥原本该有的静谧荡然无存。另外,毕竟不是雨季,榕树基本都是白秃秃,那种隐匿在丛林中的神秘也无缘得见──怎么说呢,被开发的旅游景点,其实我不该奢望还能保有它被初次发现时候的惊艳了。
吴哥窟由三个回廊组成。每个回廊都有各自的故事和风格。在师傅的“小黄书”(小日本写的,译自日本大宝石株式会社出版的《地球の歩き方》丛书,关于旅游书,后文也会详细比较)中,对回廊做了详细的解释,当然XW的LP(著名的,但我觉得好不好却是仁者见仁的Lonely Planet)也有类似的解释,只不过两者有时候很有出入就是了,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请导游,如果导游也掺和进来,很难保证是不是会出现三个版本的可能,有时候旁听不同导游的讲解,都会有不同的偏重爱好呢。
回归主题,就说说那些确定的吧。虽然那些也都是wiki大神,百度百科或者雅虎知识堂可以查到的东西。
回廊浮雕中比较醒目的:有《罗摩衍那》中的第六篇战斗篇所述的兰卡大战(也就是主角罗摩请来了猴国哈努曼的猴军与抢走了罗摩老婆悉达的邪神Ravana对战,哈努曼厉害!猴子从古到今都是厉害的~在漫画《幻兽星座》里面,哈努曼虽然以小猴子可爱的形象出现,但是猛起来还是很NB的!)和《摩诃婆罗多》。
关于《罗摩衍那》,虽然是印度的长篇史诗,但是根据后来在金边博物馆看到的介绍,貌似在东南亚诸国都有着类似的故事和版本,估计也是和通商传教将故事传播了开来有关,毕竟在这部史诗中所强调的兄弟之情,女子之德,守信之约,君臣之别等等伦理,应该都是为当时的民众所普遍认知接受的。
而《摩诃婆罗多》所说的表兄弟之战,倒不是我喜欢的,看来大家都喜欢表现战争。
另外一段来源神话的,叫做《搅拌乳海》,大意是毗湿奴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召唤了魔族神族一同来搅拌灵药所在的大海进行海选(海选原来是这么来的?),搅到海底泥沙浮起,变成悬浊液……到最后灵药被阿修罗先得手,毗湿奴与之大打一通抢了回来,只是令我不解,神仙佛祖也还需要长生不老不成?这段故事因为场面宏大,表现起来又容易,成为了之后诸多神庙的入口参道的石栏。一般左侧是神族,右侧是魔族,其中以大吴哥即吴哥王城的巴戎寺的参道石栏最为壮观(当然有不少也是之后修复的。但神族的表情安详,魔族则略显横眉竖目)。
还有描绘天堂地狱的浮雕,细致到人物表情动作以及酷刑的惨状(囧);以及记叙高棉军队与当时的Cham、Siam等族的军队对战的情景,也细腻到了人物的服饰表情来区分族别。
照理应该是非常精美的,但是人实在太多,也顾不上细细看来,加上没有历史背景的了解,实在是看了也不明不白。
照理应该是非常精美的,但是人实在太多,也顾不上细细看来,加上没有历史背景的了解,实在是看了也不明不白。
某处的浮雕据说有中国人的参与,原因是因为做工粗糙……这点是我非常不解的,并非爱国主义作怪,想12世纪,差不多北宋南宋的时候(?),经历了唐五代的艺术绽放,怎么说都没理由做不出好东西嘛。于是乎,颇为不屑这种说法,果不其然的是,在另一本书中却提到了这些据说由中国工匠帮忙完成的浮雕部分,只是风格不同,却有着不同的风味,全然未提粗糙的问题──当然,这些书都不是中国人写的,但也全是中国人翻译的。
就我而言,实话实说,我是没看出粗糙 ,当然也没看出什么独特风味。想来,很多东西也都是考古学家的事儿,参考国外文献(比如周达观、汪大渊、尹绶等中国人,还有一些名字记不得的外国人──航海家或者殖民者),国内的文化传统,等等。对于游客来说,有听没听罢了。
还有就是在之后的神庙之旅中不断遇上的美人儿──Apsara,甚至是在金边的大皇宫,抬头看,也有Apsara在柱脚拗着造型。你要说她们是天女、神女、舞女,都可以。说起来她们也和搅拌乳海有着关系,在搅出灵药的同时,Apsara也从浪花中诞生──这倒是颇有点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的感觉,虽然该画创作于1485年,算来是晚于浮雕,但是亚洲和欧洲的神话,到底是谁参考了谁,还是因为世界上的神话传说都有着异曲同工的典故呢?这点我一直都很好奇。
Apsara是神庙石刻中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虽然在发型服饰上,两者差不多华丽,但比起毕恭毕敬站立着的Devata(算是女性守卫吧,有一些相关的象征和传统,同理,留待后话)来说,Apsara更为生动鲜活。
于是除却没有舞蹈细胞的我,师傅和师弟们在不少庙内的Apsara雕像前有着群(魔乱)舞照,而之后在暹粒的最后一天为了给司机bonus,去看了一场Apsara的表演(听不清介绍,分了几小段,不知道是罗摩衍那还是哈努曼追求Apsara……),也让我们对这样一个算不上高级的神仙级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于是除却没有舞蹈细胞的我,师傅和师弟们在不少庙内的Apsara雕像前有着群(魔乱)舞照,而之后在暹粒的最后一天为了给司机bonus,去看了一场Apsara的表演(听不清介绍,分了几小段,不知道是罗摩衍那还是哈努曼追求Apsara……),也让我们对这样一个算不上高级的神仙级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除了回廊,还有石塔。算是不少拍照之人热爱的建筑特色了,尤其是日出时分,位于中央的五座石塔,映衬在寺内莲花池的倒影与之相映成辉,几乎是摄影家们到达吴哥窟之后居家旅行必备之良照……
说到塔的造型,后来在金边的国家博物馆还有旅游书上说到,是象征了须弥山,所谓须弥山,又是古印度神话的地理名词,是位于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小千世界中央的宝山,所谓宝山,可不是山上有宝,而是山的本身就是宝,wiki说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可惜喜马拉雅山只有石头,而且某个国家还老是和中国瞎搞此山归属。而石塔周围的护寺河,似乎在一定意义上也象征了环绕须弥山的咸海,不过这个咸海可就不是中亚那个了,否则神话再神,也不能在地理上不靠谱啊……而话说到这里,宗教或者神话对建筑的影响也就可见一斑了,一些佛教国家传统建筑中的须弥座自然也是受了须弥山一说的影响。而关于这点,在之后吉隆坡之行的伊斯兰国家艺术博物馆部分也要更详细地说到。
关于建筑,就不多说了,发现吴哥窟写起来,似乎不是一篇就能写完的……先让我休息一下……
注:其实在旅途中写了不少游记,但是临到写博,却又犯了懒得重复照搬的毛病,时间转移,心境变化,大概终究是和初稿不同了。
这里没人物照,也几乎没人留言。感觉地段不是很好艾..
回复删除感觉你在暗暗影射还是应该放到开心网去……
回复删除不过开心传照片不能批量,所以懒得传了。游记么,倒是可以转过去的。